随着时光飞逝,00后已经悄然踏入了为人父母的行列。
这一代人,在数字化、网络化的浪潮中成长,他们的育儿观念和方法自然也与前辈们有所不同。
这不,最近就看到了一个视频,特别好玩:
孩子在边上做作业,做完之后寻求妈妈的反馈,只见一旁的妈妈熟练地说:“你等会儿!”
然后不紧不慢的拿出了一张话术表,开始研究应该选择哪条话术去回应孩子。
其实很有意思,就像是做数学题在找公式一样。
评论区里也纷纷表示需要一个这样的话术表,并建议能完善一下每条话术应使用怎么样的语气与表情。
浅论家庭教育
父母该如何育儿,归根结底无外乎言谈举止,而其中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更是贯穿日常的一种“显性”的教育过程。
有一女子,早年前丧偶,独自拉扯儿子长大。
儿子在初中时成绩还不错,但到了高中成绩是每况愈下,按照模拟考的成绩来看,只够得上专科了。
女子很焦虑,每天回家想教育儿子,却又止不住的发展到与儿子斗嘴。
看着孩子每天无心学习,连作业也不好好写,女子是恨铁不成钢,
每天骂每天催,每天哭诉自己一个人辛辛苦苦带他,缩衣节食给儿子上私立,多么不容易。
但是毫无效果,越逼孩子,孩子就表现得越叛逆,随之女子便更焦虑,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。
走投无路之下,女子经人介绍拜访了一位大师,如竹筒倒豆子一般诉说着自己的悲惨遭遇,
大师听罢掐指默念,随后表示:你儿子被冤魂缠身,所以心智不开,但是不妨,做法超度即可。
临走前大师交给女子一本“经书”,叮嘱她每日务必完成一次全文念诵,不可有缺。
女子如获至宝,十分虔诚的将经书带回,每天晚上做完家务就开始读,两耳不闻窗外事。
没想到读了半个学期之后,儿子成绩果然有所进步,眼见的状态也好了很多。
老师专门打电话报喜,说保持这个水平可以考上本科。女子大受感动信心倍增,更加虔诚的每天诵读“经书”。
儿子也仿佛逐渐开智一般,成绩稳步上升,人也变得乐观起来。
相信大家看到这里都会会心一笑,故事里的女子是真心爱孩子、为孩子的未来可以做出极大努力的,
同时家长也是本身能量很足、执行力很强的。之前家长的做法之所以出了问题,主要是方法上出了问题,
但是一旦方法上稍微有所修正,就能产生很好的效果了。
大师正是观察到了这一点,因此巧妙地用念经代替了对孩子无休止地唠叨和控制,帮助到了女子。
“应付式”教育的隐性含义
从以上的经验出发,我们可以得出“话术本”为代表的“应付式”教育,
即应当是围绕“应付式”行为背后的隐性能力去发展和同化。
就以上的故事结合现实展开来说我们不难发现,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,
我们无论是主动学习还是凭想象力去做,其实归根起来这些行为都具有两面性:
一面是显性的,也就我们可以直接看到的那些表象,比如具体的行为;
另一面是隐性的,也就是我们不太容易直接看到的那些隐含的逻辑,比如暗示。
说回上面的故事,我们能看到的显性的表象是:
女子听“大师”的建议每天念经帮助孩子驱散冤魂,然后孩子的成绩就不断进步了。
从这个表象来看,似乎得出的逻辑是:孩子不聪明是冤魂缠身,妈妈念经有助于孩子提高成绩。
但是隐性的事实逻辑是:大师的方法,旨在让妈妈通过念经,客观上减少了对孩子的唠叨,也减少了自己的焦虑。
从而让孩子有了自己的空间,家庭氛围也和谐了。孩子就可以投入到学习当中去,因而成绩提高便是水到渠成的。
所以,“妈妈念经”是一种表象,而“少唠叨、少焦虑”才是目的。
因此,如果我们看不到隐性能力,只是跟着人家去学显性能力,便往往没办法复制人家的成功——
很多家长去听学霸家长的经验介绍,或者参加一些家庭教育的课程或者团体后,
尽管回家后有积极照着他们的“经验”去做,可是自己家孩子仍然普普通通没有明显的变化,原因多半就在这里。
“话术本”的使用说明
“应付式”教育应该如何向良性方向发展呢?在这里以话术本例,为大家提出几点建议:
1.模仿只是第一步,但一成不变的回应则会变成一种敷衍让人心生厌恶,切记:
拿起话术本是为了靠近你,但放下话术本,我才能真正拥抱你。
2.注意孩子的反馈,孩子对哪些回复比较受用,那么那些话应该纳入你的日常话术体系,
让它成为你生活习惯的一部分,简单来说就是说的多了以后自然就顺嘴而出了。
3.如何判断孩子对哪些话受用呢?很简单的就是观察法,
比如哪句话让孩子眼睛发亮了,哪句话让孩子小嘴翘上天了,哪句话让孩子得意的扭动身体了等,
但这也意味着,你该放下话术本了。